學界新聞

量子模擬 String Breaking 現象

# 量子模擬 String Breaking 現象 中性原子量子電腦公司 QuEra 與幾個頂尖大學合作,使用該公司的中性原子量子電腦(Neutral Atom Quantum Computer)模擬量子色動力學(QCD,描述夸克、膠子之間強交互作用的理論)裡的 string breaking現象,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上。 ## 前情提要 ### 夸克禁閉 你可能在科普裡聽過這名詞,或說現象,你無法觀察到「單獨」的夸克(quark)。夸克之間透過強核力(strong interaction)綁在一起,強核力相比其他基本力有個很特別的性質,距離越遠,力越大,其他基本力都是距離越遠,力越小。
PQC
大部分的基本力(紅色的重力、藍色的電磁力與綠色的弱核力均隨著距離越遠,強度越弱,但強核力(紫色)反而是增加

Picture comes from doi: 10.1088/0264-9381/32/3/033001

當你想把兩個(或三個)綁在一起的夸克分開,夸克之間的距離越遠,強核力的力道越大,最後會像圖下一樣,能量大到可以產生一對新粒子(質能轉換),這也是為何我們無法觀察到單獨的夸克,他就像磁鐵一樣,你怎麼分開,他就是要成對存在(應該是說,[color](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9%B2%E8%8D%B7) = 0,這邊的 color 也不是真的顏色,而是一種類似你在化學裡學過的一種量子數,而這量子數的出現是因為對稱性)。
PQC
string breaking 示意圖

Picture comes from Wiki

如上圖所示,若我們將一對夸克強行拉開,中間連接 quarks 的通量管(flux tube)會變得像一條「**弦(String)**」,而這個「**弦斷掉並產生新粒子對**」的現象,即稱作「**String Breaking**」,本研究正是想透過原子系統的建構,模擬該現象的機制。 ### Rydberg 原子與量子電腦 當一個原子的一個電子被激發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種原子就稱作 「Rydberg atom」,或說這原子達到 Rydberg state $|r\rangle$,而這位居很遠的電子讓 Rydberg atom 具備許多特性: 1. 原子半徑很大,以氫原子為例,當電子被激發到 $n=137$,其半徑可以到將近 1 微米 2. 由於這顆電子距離原子核非常遠,像是在世外桃源,因此其壽命很長,以 $Rb$ 原子為例,位在 $50s$ 軌域的電子壽命長達 126 微秒(作為比較,位在 $5p$ 的電子壽命僅有 0.0206 微秒。 3. 上述的世外桃源是相比於內層的電子,由於太外面了,也代表其很容易受到環境干擾 除此之外,因為距離太遠,這電子與原子核形成很大的 dipole,這 dipole 會改變鄰近原子的能階,使得鄰近原子無法達到 Rydberg state,這現象稱作 "Rydberg blockade"。
PQC
左圖是不同狀態的兩個原子(由下而上分別是兩個都處於基態、其中一個達到 Rydberg 態,以及兩個原子都達到 Rydberg 態)的能量與距離的關係,可以發現隨著原子間的距離越近,要同時出現兩個 Rydberg atom 所需的能量是劇增;右圖展示一個 Rydberg 原子附近一段距離內的原子都無法達到 Rydberg state

Picture comes from doi: 10.1088/1674-1056/abd76f

Rydberg atom 的第三點特性使得其可以作為量子感測,感測環境的變化,而 blockade 的性質則讓 Rydberg atom 容易做 quantum gate 操作,使其成為實現量子計算的其中一種方式,即中性原子量子電腦,也是 QuEra 這家公司在專研的領域。 ## 模擬 String Breaking 由於直接用原子系統模擬 quark 的性質過於艱難與複雜,因此團隊先簡化問題,將問題簡化成兩個電荷,中間有電磁力互相吸引,但這電磁力與你生活中熟悉的電磁力不同,這電磁力的強度會隨著兩個電荷之間的距離越大而增大,如下圖所示,這就是今天 QuEra 要模擬的系統:
2D Ising model
兩個電荷,類比成夸克,之間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制著他們,這力量隨著距離越遠會越大,當大到一個程度後會斷掉,生成一對(兩個)新電荷


接著團隊透過公式推導,找出原子系統與欲模擬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圖所示,要模擬一個正電荷與 string 需要準備三個原子且都位於基態(上欄,從左往右數第二張圖)
2D Ising model
原子系統與欲模擬系統之間的對應關係。白色圈圈是處於基態的原子,紅色小圈圈是 Rydberg 原子;藍色圈圈是正電荷,紅色大圈圈是負電荷,藍色粗線是 string


比方說要模擬 string 斷掉後產生兩個新電荷,對應到原子系統就是簡單地用雷射把處於 Rydberg state 的原子躍遷回基態,如下所示
PQC
左圖是原子系統,右圖是欲模擬的系統


最後會像下圖這樣,背景是 Rydberg 原子陣列,以及其對應欲模擬的系統:
PQC
左上小匡代表 g 基態與 r Rydberg 態對應的能階,以及兩個代號代表的意思,右下角在表達 Rydberg blockade


根據團隊的公式推演,他們使用雷射參數 $\frac{\delta}{\Omega}$ 比擬電荷的質量,Rydberg atom 的勢力範圍 $R_b$ 比擬為 string 的張力,畫出了這張圖:
PQC
string 斷掉的機率隨著電荷質量與 string 張力的變化


橫軸是電荷質量,縱軸是 string 的張力,顏色代表 string 不斷掉的機率減去斷掉的機率,可以發現當電荷質量越大,string 越不容易斷掉(圖中標示的 "String"),當 string 的張力越強,這股能量越容易大到會斷掉並產生新粒子(圖中標示的 "Broken string")。 ## 實驗結果 團隊設定了兩個電荷,而這兩個電荷之間的 string 可以有各種不同但長度相同的構型,如下圖所示的構型 1~6,但 string 斷掉並產生一對新電荷,就是構型 0
PQC
構型 0 是斷掉了,構型 1~6 是相同長度不同構型的 string


接著固定質量,並觀察不同 string 張力下的構型分佈,如下圖所示。當張力比較弱時(e 與 g),string 不容易斷掉,因此出現構型 0 的機率幾乎沒有,而最容易出現的構型是 1 和 6;當張力比較強時(f 與 h),string 容易斷掉,因此構型 0 的出現機率最高,其他都近趨於 0。
PQC
質量固定,不同張力的 string 下,構型的理論與實驗機率分佈


接著團隊先觀看 string 斷掉的"動態"過程,模擬的方式如下圖所示。原本的構型處於 s,當兩個電荷距離越拉越遠,string 強度越來越大,最後斷掉,但斷掉會有不同斷掉的方式,可能會斷成構型 b,或者是產生的一對新電荷的 string 也斷掉,變成構型 c:
PQC
箭頭不代表演化順序,只是對該構型打一道雷射後會變成哪個系統


然而在這次的系統中,無法在計算過程中,直接移動電荷(或是說原子)到遠處,這也是為何上圖兩個電荷之間的距離根本沒變,因此必須透過另一種方式來比擬因為距離增大,力的強度越大這種現象,那在原子系統中,也可以透過雷射參數 $\frac{\delta_0}{\Omega}$ 來類比。 當 $\frac{\delta_0}{\Omega}=0$ 時(下圖的 c),代表距離還沒拉開,因此出現機率最高的當然是構型 s;當距離漸漸拉開,構型 s 的出現機率隨時間大減,構型 b 增加,如果距離繼續拉開($=3$)時,新產生的 string 再斷掉變成構型 c。
PQC


##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051-6) - [中性原子量子電腦簡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280osP2SFI&t=40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