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聞

2025 10/25 ~ 10/31 量子產業新聞

# 10/25 ~ 10/31 量子產業新聞
  1. Quantum Taiwan 2025 將登場:打造「可擴展與連結性量子計算」國際交流平台
  2. NVIDIA 推出 NVQLink:牽手量子與 GPU,邁入「量子-GPU 超算」時代
  3. 工研院「眺望 2026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登場:以 AI 與量子為核心,四大策略打造台灣量子產業生態系
  4. QAI Ventures 在新加坡推出 QuantumAI 加速器,獲 Enterprise Singapore 支持打造 APAC 量子-AI 生態堡壘
  5. SemiQon 推出面向太空探測的量子硬體創新:提升太空載具性能的新契機
--- ##

Quantum Taiwan 2025 將登場:打造「可擴展與連結性量子計算」國際交流平台

Quantum Taiwan 2025
Quantum Taiwan 2025 將以「可擴展與連結性」為核心主題

2025 年 11 月 11 日至 12 日,**Quantum Taiwan 2025 國際研討會** 將於台北寒舍艾美酒店盛大舉行。此次大會以主題「**Quantum Computing Toward Scalability and Connectivity(邁向可擴展與連結性的量子計算)**」為核心,集結來自 **IBM、Fujitsu、NVIDIA、IQM、Quantinuum** 等全球頂尖量子公司與研究機構,聚焦超導量子技術、光量子平台、量子通訊與感測、以及量子–經典混合計算等前沿議題。 - **技術與產業亮點** 1. **量子可擴展性與網絡化成為核心議題** 大會主題直指未來量子科技的關鍵挑戰:「如何讓量子處理器實現大規模擴展與多節點連結」。多家企業將展示最新成果,包括超導量子晶片模組化技術、光子量子網路互聯,以及混合超算架構(GPU + QPU 協同)的應用案例。 2. **國際產學研齊聚,推動跨界合作** 來自美、歐、日與台灣的學術單位、政府機構與新創團隊將共襄盛舉,議程橫跨量子硬體設計、量子演算法開發、材料與製程工程、以及量子通訊標準化等多項主題。 3. **台灣量子研究能量全面展現** 包含中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中央大學、清華大學與陽明交大等單位皆預計參與,展示量子感測、矽光子整合與量子控制等成果。 - **為什麼這值得關注?** 1. **量子科技進入「連結與規模」的新時代** 過去幾年量子發展多著重於位元數與誤差率下降,而 2025 年的技術焦點已轉向**「可擴展性(Scalability)」**與**「連結性(Connectivity)」**。這反映全球量子生態正在從單機性能邏輯,邁向分散式、網絡化的多節點量子運算格局。 2. **台灣首次舉辦具全球量子產業鏈代表性的會議** 此次參與的企業與機構涵蓋從量子硬體、控制、軟體到應用的全產業鏈,象徵台灣已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量子交流樞紐。對國內學界與產業而言,這是直接對接國際技術脈動與策略合作的契機。 3. **政策與產業雙軌推進的成果驗證** 近年來,國科會與國家實驗研究院持續推動「量子科技旗艦計畫」,布局量子計算與通訊基礎設施。Quantum Taiwan 2025 不僅是成果展示,更是將政府政策、研究能量與國際合作串連的平台。 - **生態系與未來展望** Quantum Taiwan 2025 的舉辦標誌著台灣量子生態系進入實質國際化的新階段。過去台灣在量子硬體材料、晶片製程與通訊安全領域具有堅實基礎,如今藉由國際企業與本地研究機構的深度互動,將有望加速形成「研究–產業–應用」三位一體的創新鏈。 未來,隨著台灣積極參與亞太量子聯盟與歐洲合作項目,Quantum Taiwan 系列會議可望成為亞太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量子年度盛會之一。對年輕研究者與新創團隊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會議,更是一次與全球量子產業接軌的契機——象徵台灣從參與者走向推動者的角色轉變。 👉[活動資訊](https://reurl.cc/XaXKDE) --- ##

NVIDIA 推出 NVQLink:牽手量子與 GPU,邁入「量子-GPU 超算」時代

NVIDIA NVQLink
NVQLink 讓量子與 GPU 超算實現緊密融合

2025 年 10 月 28 日,**NVIDIA** 在華盛頓 GTC 大會上宣布推出全新開放架構 **NVQLink™**,專為將量子處理器(QPU)與 GPU 超算系統緊密結合設計。該技術支援 17 家量子晶片建構商與 9 個美國國家實驗室,標誌著量子–經典混合運算的關鍵一環正式落地。 - **技術亮點一覽** 1. **量子–GPU 高速互連** NVQLink 提供高吞吐、低延遲互連通道,使 QPU 可直接與 GPU 超算節點進行即時資料交換,處理包括量子錯誤更正 (QEC)、量子–經典混合演算法與控制流程。 2. **支援廣泛生態系與開放架構** 此架構為開放系統設計,涵蓋 17 家量子硬體建構商、5 家控制器建商、9 家美國國家實驗室參與制定。NVIDIA 將其比喻為「量子與經典超算的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3. **應用於量子–經典混合加速場景** NVQLink 目的在於將 GPU 的強大經典計算能力用於量子系統的控制、校準與錯誤解碼,從而加速化學模擬、材料設計、AI 與量子融合應用的實現。 - **為什麼這值得關注?** 1. **量子運算從孤立走向混合平台** 過去量子處理器多為獨立系統,其控制與錯誤校正常仰賴專用硬體。NVQLink 將 QPU 與 GPU 超算直接互連,使量子計算成為超算生態內的「公民」組件。 2. **降低量子應用門檻、提升可擴展性** GPU 的成熟、規模化與生態系統優勢與量子系統互補。NVQLink 表示量子運算不止在專用實驗室存在,更可能在大型超算中心、研究機構與產業落地。 3. **推動錯誤更正與邏輯量子位元進展** 錯誤更正是可擴展量子計算的關鍵瓶頸。NVQLink 提供低延遲、大吞吐的經典-量子數據通道,有助於即時控制與解碼,為邏輯量子位元奠定技術基礎。 - **生態系與未來展望** NVQLink 的推出不僅是技術上的新元件,更意味著 GPU 與量子硬體生態融合進入實踐階段。NVIDIA 預期,其所有科學級 GPU 超算將很快「緊耦量子處理器」,邁入一個 GPU + QPU 的混合超算時代。未來幾年,隨著更多 QPU 建構商、控制器供應商與國家實驗室加入該架構標準,將帶動量子–經典混合運算平台在化學模擬、高階 AI、材料設計、金融優化等領域出現首次大規模商用化突破。對於台灣與亞洲量子產業而言,此動向提醒產業界:下一個量子硬體競賽不再只是 QPU 位元數,而是「如何與經典超算系統融為一體」— 具備 GPU 規模、生態系支援與錯誤回饋能力的混合系統將成為關鍵佈局點。 👉[完整文章](https://reurl.cc/8blZWM) --- ##

工研院「眺望 2026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登場:以 AI 與量子為核心,四大策略打造台灣量子產業生態系

工研院 2026 趨勢研討會
工研院以「AI 躍飛・量子啟航」為主軸,提出四大量子策略

2025 年 10 月 28 日,**工研院** 舉辦「**眺望 2026 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以「AI 躍飛・量子啟航」為主軸,發表《**無限量:量子百年 創新紀元**》專刊,結合全球量子科技趨勢以及台灣產業布局路徑,提出打造量子產業生態系的四大策略。 - **技術與產業亮點** 1. **量子科技站上國際戰略舞台** 專刊指出,量子產業正在從實驗室向應用落地邁進,各國正加速布局量子運算、量子感測與通訊等領域。工研院預估,2030 年全球量子產業市場規模可望突破 900 億美元。 2. **四大策略構建台灣量子生態系** 工研院提出針對量子科技的四項策略:利用台灣半導體與 ICT 優勢、建立量子產業鏈、培育量子人才、強化國際合作。 3. **國際視角與在地化並行** 研討會邀請荷蘭、英國、法國駐台代表,以及國際量子企業代表共同參與,顯示台灣量子發展將與全球網絡緊密連結。 - **為什麼這值得關注?** 1. **量子科技成為下一波科技革命核心** 量子運算、量子通訊與量子感測被視為繼 AI 之後,下一個顛覆性技術浪潮。台灣若能及早佈局,將可爭取在全球量子產業競賽中的主導地位。 2. **製造與整合優勢形成競爭力** 台灣在半導體製程、ICT 系統整合、物聯網與感測技術領域具有深厚基礎,這為發展量子技術提供了天然優勢。透過此次策略公佈,台灣產學研有機會聚焦量子技術應用與產業化。 3. **跨界與國際化成為產業主軸** 產業鏈、技術鏈與人才鏈皆须全球化。工研院主導的研討會與專刊,為台灣構建量子生態系提供了對外交流平台與內部整合契機。 - **生態系與未來展望** 工研院此次論壇與專刊發布,不僅是對量子科技議題的一次聚焦,更代表台灣量子產業由「研發」向「應用與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刻。未來,台灣若能結合 AI、半導體、ICT、感測與材料科技,推動量子運算、量子通訊與量子感測三大應用方向,並配合國際合作與製造鏈定位,將有望在全球量子生態中佔有一席之地。對於新創團隊、學研單位與政府資源而言,關鍵在於:建立從基礎研究、技術製造,到應用落地的完整鏈條。隨著 2026 年量子產業化進程加速,台灣若能抓住此波機遇,將可從製造大國向量子產業大國邁進。 👉[完整文章](https://reurl.cc/gnvXDN) --- ##

QAI Ventures 在新加坡推出 QuantumAI 加速器,獲 Enterprise Singapore 支持打造 APAC 量子-AI 生態堡壘

QAI Ventures QuantumAI Accelerator
QAI Ventures 與 Enterprise Singapore 攜手推動 QuantumAI 創業生態

2025 年 10 月 29 日,全球量子與人工智慧(AI)創業生態建構者 **QAI Ventures** 宣布於新加坡啟動「**QuantumAI Accelerator**」計畫,並獲 **Enterprise Singapore** 支持。該加速器聚焦量子與 AI 的混合創新,旨在將新加坡打造為亞太 QuantumAI 創業樞紐。 - **技術與策略亮點一覽** 1. **專注 Quantum + AI 混合創新** QAI Ventures 此次推出的加速器聚焦於量子科技(硬體、軟體、感測、通訊)與 AI 模型、基礎設施、行業應用的交叉領域。其目標為早期團隊提供從 Proof-of-Concept 到商業化的支持。 2. **新加坡作為亞太基地** 計畫在新加坡啟動,不僅建立加速器基地,亦作為聯繫亞洲、歐洲、美國創投、生態系合夥人的橋樑。Enterprise Singapore 的支援則代表新加坡政府對量子與深科技創業的高度重視。 3. **全球生態與導師支持** QAI Ventures 與其全球夥伴、資料顯示其在瑞士、美國、加拿大均有佈局,並提供新創團隊存取量子硬體、雲端運算資源、導師群與投資機會。亞太加速器的啟動將進一步擴大其全球創業生態。 - **為什麼這值得關注?** 1. **量子與 AI 結合成為創業新焦點** 傳統量子創業多單點聚焦於硬體或演算法,而本計畫強調「量子 + AI」混合創新,意味著創業機會不再侷限於量子研究室,而更貼近產業應用、市場需求與商業化路徑。 2. **亞洲深科技創業生態的擴張** 新加坡擁有亞太創投與科技資源優勢,而 QAI Ventures 的進駐與創業加速器計畫,意味著量子創業圈正在向亞洲擴張。對於台灣或亞洲其他地區的新創團隊,這是重要的對接機會。 3. **政府創新政策強力支撐** Enterprise Singapore 的支援反映新加坡政府將量子科技視為國家創新與產業轉型戰略的一環。加速器模式則為創業團隊提供除資金外的資源,包括網絡、硬體與導師支持。 - **生態系與未來展望** QAI Ventures 在新加坡推出 QuantumAI Accelerator,代表量子創業正從歐洲、美國向亞太移動,創業生態系呈現全球化趨勢。未來,此加速器有望成為亞太區域量子-AI 初創的跳板,吸引具歐、美、亞洲背景的團隊參與。新創團隊不僅能獲得資金與導師支持,更可利用該平台接洽國際硬體製造商、雲端運算服務商與企業客戶。對於台灣來說,此訊號提醒創業者與政策制定者:量子創業不僅要追技術突破,更需佈局國際市場、生態鏈連結及跨域應用。隨著 2026 年計畫啟動並陸續錄取第一批團隊,QAI Ventures 與新加坡生態的合作將成為觀察亞洲量子創業動能的重要指標。 👉[完整文章](https://reurl.cc/xKDVz5) --- ##

SemiQon 推出面向太空探測的量子硬體創新:提升太空載具性能的新契機

2025 年 10 月 30 日,總部位於芬蘭的量子硬體新創**SemiQon** 其基於「低溫 CMOS 晶體管/模組化製程」的技術現已擴展至「太空載具電子設備」應用,並獲 **ESA Business Incubation Centre (BIC)** 支援,其目標為:將其開發的「低熱散、高效能、低溫穩定 CMOS 晶體管」整合至太空探測系統中,以長時間運行、高功率效率為優勢,協助未來月球、火星或深太空任務中的電子系統升級。 - **技術亮點一覽** 1. **低溫 CMOS 晶體管技術** SemiQon 所開發的晶體管可在深低溫環境中運作,其特點是「幾乎無熱散逸 (virtually zero heat dissipation)」,可減少或消除傳統電子設備在太空環境中因熱管理系統所需的能量消耗。報導指出,採用此技術的太空電子設備電池壽命可望延長約 50%。 2. **太空應用導向開發** Finland 計畫後,SemiQon 可獲取 ESA 的技術諮詢、非股權資金補助 (up to €90,000) 及歐洲空間產業網絡支援。該公司指出,其技術適用於太空望遠鏡(紅外、X-射線)、5G 衛星通訊波束形成、月球/火星探測電子設備等多種應用場景。 3. **加入 ESA BIC Finland 計畫** 該技術不僅是單一電子元件升級,更有潛力成為太空載具上「低溫模組化電子處理系統」的核心,隨著載具對性能、功耗與穩定性的要求提升,其市場規模和應用範疇均有擴張空間。 - **為什麼這值得關注?** 1. **量子硬體出現跨域應用新場景** 量子硬體技術常與量子電腦直接聯想,但這次 SemiQon 將其低溫 CMOS 技術切入太空電子設備領域,代表量子相關硬體正進入更多實用化、系統化的應用場景。 2. **太空探測對能耗與穩定性需求高** 傳統太空載具電子系統常受限於能源、散熱、極端溫度等因素。若低溫 CMOS 技術能如預期延長電池壽命並減少熱管理負擔,對整個太空任務設計帶來潛在變革。 3. **歐洲太空產業鏈重構契機** 透過 ESA 的支援,SemiQon 將進一步融入歐洲空間技術生態。此類新創技術若順利商業化,將對歐洲在量子與太空電子雙重競爭力中產生正面效應。 - **生態系與未來展望** SemiQon 的此項進展,預示著「量子/低溫電子技術 × 太空系統」的交叉應用將成為下一輪深科技競賽中的亮點之一。未來看到的趨勢可能包括:太空載具內的低溫模組化電子系統、量子感測與通訊設備在太空環境中部署、以及更大規模航太與深太空任務對此類技術的需求提升。對台灣與亞洲太空、量子電子及航太製造領域而言,此為一個關鍵提醒:若欲在全球高端製造與太空科技鏈中佔位,需要不僅具備量子技術研發能力,更要有與航太系統整合、極端環境應用及製造量產鏈鏈結的實力。台灣可藉由其半導體製程與電子系統製造優勢,尋求與此類新興低溫/量子電子技術在太空應用上的合作契機。 👉[完整文章](https://reurl.cc/8blg5b)